丁氏故宅位于龍口市黃城西大街,占地3.1公頃,建築面積8042平方米,是清初黃縣巨富丁百萬家族所建。
故宅系故黃縣巨富丁族“西悅萊”尚余的部分宅院。始建于道光年間。建築群分若幹大院,每個大院由若幹四合院組成,疏密得當,渾然一體,古樸大方,建築為磚木石構硬山頂,木作精細,彩畫絢麗,輔以亭台樓閣,松、竹、梅、蘭,頗有情趣。
現存的丁氏故宅建于清雍正年間,建成于道光年間,鼎盛富麗堂皇時房屋達三千多間,迄今已有二百余年歷史。現闢為陳列展廳。是目前中國規模宏大、保存較好的“四合院”式建築群,為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愛福堂、履素堂、保素堂、崇儉堂四路和清代私家園林漱芳園組成,建于清代中期。建築風格具有濃厚的京城府第和膠東民居的神韻;每路中軸對稱布局,五進四合院落;木構架結構,硬山坡頂,屋面覆以仰合魚鱗青瓦。主體建築做工精細,用料考究,飾五脊六獸;隔扇門窗,雕梁畫棟,涂色漆金,設前後廊。
1996年中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藝術的精華房屋55棟243間。藏有文物1.4萬件,三級以上文物160余件。故宅內有復原陳列、丁佛言紀念館,設客廳、花廳、臥室、書房、私塾、當鋪、車轎房、賬房和民俗等20個展室,2003年被評為山東省優秀陳列展覽三等獎。
乾隆年間,丁氏以11世丁元沂致富為丁百萬創始人,歷代重視讀書、為官、經商。他們以學入仕,以仕保商,以商養學,將儒、官、商做到有機結合,故長盛不衰。先後27人次考中舉人、進士,五品官銜以上者148人;當鋪、錢莊遍及我國東部11個省市,被譽為誠信經商的當鋪世家。
相傳資產折合白銀5400萬兩,是清政府兩年的財政收入,為山東首富,綽號“丁百萬”。位于膠東半島渤海灣畔的龍口市,原名黃縣,是一個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和先進的地方。清代黃縣丁氏家族,富甲一方,高門甲第,名播遐邇,是膠東一帶的名門望族,乾隆年間丁氏家族秉承"以德治家、誠信經商"的儒學思想,走出一條"儒、官、商"三結合的發家道路,他們"以學入仕、以仕促商、以商養學",將儒、官、商做到有機結合,因此能夠長盛不衰。
鼎盛時期,丁氏家族的商號遍布我國東部11個省市! 丁氏家族從發跡到現在經歷了500餘年的歷史。
北方民居神韻 - 丁氏故宅的建築文化:
在富饒美麗的膠東半島,很早很早以前就流傳著一首民謠:“黃縣房、棲霞糧、蓬萊凈出好姑娘”。其中的黃縣房就是指的丁氏故宅,佔據了舊時大半個黃城,但從現在僅存的243間來看,也相當豪華闊綽。
可與京城的王府媲美,是膠東四合院式建築的典型代表,堪稱清代建築藝術的精華。中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參觀了丁氏故宅後,深有感慨地題下了“明清建築藝術國之瑰寶”十個大字。
現存的丁氏故宅古建築群,每個大院由五進四合院組成,以中軸對稱布置和擴展,給人以莊重、穩定的感覺。大門兩旁的石鼓,稱為門當;門框上方的四個門簪,稱為戶對。房頂對稱的龍頭,稱為正吻,有鎮宅避邪之威,龍頭之間的脊飾,俗稱“福囤子”,表示家中糧食滿倉,已逾屋頂。門道上方挂的燈籠,稱堂號燈,上面寫有宅院主人的堂號。
正中照壁上的漆金“鴻喜”牌,表示大喜,只有在府內重大喜慶活動時才挂上。其照壁也相當考究,上有龜背文,下有精美的磚雕圖案——喜鵲登梅。
故宅由東、西兩區四處大院"愛福堂"、"履素堂"、"保素堂"、"崇儉堂"組成,每處大院又由五進院落組成,故宅內有倒廳、正廳、花廳、書房、寢室、帳房等,周圍以群廂或圍牆密軒,且有我國北方典型的民居特點。
佈局井然有序,方正統一;做工精湛考究,巧奪天工。整個建築形成一個"丁"字,現存的丁氏故宅內設復原陳列展廳20個,成為研究北方民居的實物資料和參觀遊覽勝地。
故宅內的復原陳列,展示了丁氏家族的生活原貌和膠東地區的民俗風情,展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讓觀眾探尋和借鑒其中諸多領域裏的文化瑰寶,增強唯物史觀,弘揚傳統文化,為振興中華大業服務。故宅先後被授予山東省優秀博物館、山東省農村青少年教育基地、山東省歷史優秀建築、煙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煙臺市文明單位等稱號。
清代黃城丁氏 ,儒商家族文化,商業經營與儒家思想:
黃城丁氏家族是清代山東地區的名門望族,他們秉承“以德治家,誠信經商”的儒學理念,自明朝嘉靖至清末民初,丁氏家族先後有4人考中進士、17人考中舉人,家族為官者達323人,是清代著名的仕宦大族。丁氏家族以經營商業起家,乾隆年間成為山東首富,“丁百萬”的諢號名震省內外。在家族的發展過程中,丁氏家族始終將科舉入仕和商業經營相結合,始終堅持用儒家思想指導自己的言行,成為清代山東地區著名的儒商家族。二百多年間,丁氏家族祖孫綿延,家學相繼,形成了深厚的家學積澱,從十一世到十六世,幾乎代代有著述,研究範圍包括金石學、詩歌、書法、醫學、經學、史學等諸方面,形成了丁氏家族深厚廣博的家族文化。此外,丁氏家族樂善好施、積德行善、急公好義的家風世代相傳,這在歷代《黃縣誌》中都有記載。
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跟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這裡第一次從家族史的角度對丁氏家族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力求通過對丁氏家族及家族文化的研究,透視清代山東地區儒商家族的內在發展機制、生存狀態、價值取向等,尋找地方史和經濟史研究的契合點,尋找一個社會歷史學的觀察視角。包括五個大部分:
第一部分論述了黃城丁氏家族的族源、遷徙情況,揭示了丁氏家族發展的全過程,以及在發展延續的過程中出現的幾個主要支系:
黃城丁氏的祖籍大致是在今天的諸城或者日照兩地境內,丁氏家族崛起于明代的嘉靖至清代的康熙時期,耕讀並重,兼以經營商業,經歷了雍正朝的積累,到了乾隆嘉慶時期出現了繁榮和興盛,當鋪業成為丁氏家族的發家之道。以丁元沂創辦的“泰來”商號為代表,“丁百萬"的名號響徹山東大地。同時,丁法祖創辦的“西悅來”商號逐漸成長。到了光緒時期,“泰來"有所衰落,“西悅來”號成為丁氏家族的又一支領頭軍。清末民初,丁氏家族像當時的許多大家族一樣,出現了衰落分化,出現了以丁佛言為代表的進步人士。
第二部分探討了黃城丁氏家族的仕宦成就:
丁氏家族能夠稱為“儒商家族",首先源于此。通過總結丁氏家族的科舉成就,分析了丁氏家族幾大支系的科舉成就以及其在當時黃縣地區科舉中的地位,揭示了丁氏家族獨特的科舉特點。雖然丁氏家族科舉成就並不是很顯著,但是在仕宦方面卻很顯赫,從地方到中央,都有丁氏族人的影子。通過對丁九齡、丁摺祖、丁培鎰等人的宦績分析,揭示了在儒家思想教導下成長的工氏族人,為官清正廉明,這也為其商業經營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第三部分重點分析了黃城丁氏家族的商業經營:
作為一個著名的儒商家族,商業經營是黃城丁氏家族發家的主要途徑,而當鋪業則是其經濟支柱。文章分析了丁氏家族當鋪業經營的背景、特點、規模和範圍,以及在當鋪業基礎上發展的錢莊,揭示了丁氏家族商業綿延不絕的內在原因,並且從側面反映了清代黃縣地區典當業、金融業的一些特點。
其次,分析了丁氏家族的其他行業主要是藥鋪業經營的概況、特點、管理原則和方法,總結了丁氏家族商業經營的特點,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清代黃縣地區金融業和商業的發展概況。
第四部分從儒家思想的“義”、“利”、“仁”、“和”、“禮”等方面來考察黃城丁氏家族儒商門第的身份:
除了前文提到的“誠信經商、和氣生財”以外,還體現在其對國家、鄉里的態度以及其家族精神文化等方面。通過分析丁氏族人在興辦團練、保家衛國,周濟鄉里、賑濟災民,熱心公益、積德行善,孝悌傳家、以“禮”治家等方面的表現,反映了丁氏家族家風的同時,也揭示了以丁琛、丁培鎰、丁培傑、丁寶訓、丁世任等人為代表的丁氏家族的儒商身份的內涵。
第五部分從“儒”字的含義入手,總結了黃城丁氏儒商家族的文學素養:
有清一代,丁氏家族不僅在科舉入仕和商業經營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且在文化方面也頗有建樹,尤其是在金石收藏和文學藝術創作上。丁樹楨、丁寶珊、丁鳳池等人醉心金石收藏,為國家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文物。丁華齡、丁培鎰、丁禹揆、丁建本等人為後世留下了諸多有價值的著作,成為今天研究丁氏家族及清代黃城地區歷史的珍貴史料。
------------------------------------------------------------------------------
交通線路龍口市丁氏故宅交通指南:先到山東青島煙台, 如自駕車路線: 威烏高速—黃城收費站—南山出口下—左轉向北直行約3公里—景區,下高速後約5分鐘車程。
☆乘坐煙臺至龍口的長途汽車,龍口(黃城)長途汽車站南行50米路西即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