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丁氏治家格言

被譽為“明清建築藝術國之瑰寶”的丁氏故宅,座落在山東省龍口市(原黃縣)城區,是明清兩代延至民初山東首富「丁百萬」的故居,一處宏大的四合院式古建築群。它始建於清朝雍正年間,其後累年疊建,最多最盛時達3000多間,覆蓋了半個黃縣城。丁氏故宅以其壯闊的氣勢、清逸的神韻,聞名於世。

解放後幾經拆毀,雖僅剩下城區西北角的243間房屋,但留下琳瑯滿目的抱柱漆金楹聯,是丁氏故宅一道最亮麗的風景。在現存的履素堂、愛福堂、保素堂、崇儉堂,不論屋內還是屋外,不論正廳、倒廳還是花廳,隨處可見意藝雙佳的楹聯題刻(或陰刻,或陽刻),形似瓦狀,緊貼立柱而掛,並塗著大漆金,光彩奪目。

這些楹聯大多為清代中後期達官貴人、社會名流、文人墨客所譔書。其來源大都是丁家人士在京城為官時所求得,或經商致富後重金購得。


  

治家‧處世:
  
        丁氏故宅主人注重楹聯的審美作用,更注重楹聯的教化功能。即以體現治家、處世理念的楹聯來垂訓子孫後世,有些聯語堪稱丁氏家族的家訓族規,起到了治家格言、處世箴言的作用。
  
丁氏家族的同鄉,清代內閣學士、吏部尚書賈楨(1798-1874)深諳丁氏興家之道,親譔一副楹聯掛在瑞芝堂正廳,現置於履素堂正廳。聯雲:
  
        勤儉持家,能遵祖父詒訓便為世業;
  詩書宜興,莫使子孫廢讀即是福基。
  
履素堂客廳,有清代進士、著名書法家湯志忠的題聯:
  
        古今來多少世家,無非積德;
  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
  
        這兩副最具代表性的楹聯,談古論今,悟前啟後,揭示了丁氏家族走向興盛的根本所在。據《黃縣志》記載,「丁氏大致先世以勤儉起家,繼以經營商業,遂致富饒,其興也盡由商業而至。」他們「以學入仕、以仕保商、以商養學」,如此良性循環使家族不斷發展壯大。富甲一方的丁家,懂得積德為善,在當地鋪路築橋,修築城圩,賑災濟民,縣府屢次嘉獎「樂善好施」、「功在為民」匾額。同時,丁家也特別重視教育,自辦私塾讓子弟就讀,後送往京城太學入讀。

丁氏家族入太學和國子監讀書的子弟有241名。共考取進士7名、舉人20名,貢生、庠生、廩生不勝枚舉。這在清代是頗有名氣的,光緒帝為此兩次頒發聖旨表彰丁氏長輩教子有方。聯語昭示人們:丁家是把勤儉、積德和讀書作為家訓告誡後人,尤其把讀書視作「福基」和「第一人品」。湯志忠聯見於清代金纓《格言聯璧》。

這裡選書此聯,表明對丁氏家族以德治家、以教興家的理念的讚賞。
  
        入瑤林瓊樹中皆寶;
  有謙德仁心者為祥。
  
        此聯由道光進士、清代語言學家、書法家翟雲升(1776-1858)所書,丁佛言亦曾書之。聯語見於《格言聯璧》。「瑤林瓊樹」,即傳說中仙界的玉花樹,比喻人的品格高潔。「謙德仁心」,即謙遜之德和仁愛之心。丁氏主人以此聯勉勵家族成員注重修身養德。
  
愛福堂正廳有清代書法家慎毓林所書劉文定聯語:
  
        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當惜福;
  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
  
        此聯意為:珍惜衣食不為吝惜錢財,而是視作珍惜幸福; 追求名利須靠自力更生,切莫求人施捨。聯語啟迪子孫後代要珍惜幸福,努力奮鬥,不要等靠別人,反映了丁氏家族的家、處世之道和幸福觀。關於此聯,清梁章?曾在《楹聯叢話》中談及:相傳桂林陳文恭公自題其裡第一聯雲: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 ;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或雲是武進劉文定公綸所譔。然餘嘗見梁山舟學士手書此對,又雲是文衡山語也。」梁山舟即梁同書(1723-1815),文衡山即文徵明(1470~1559)。
  

蘊理‧抒情:

丁氏故宅楹聯內容豐富,字句清雅,藝術精美,耐人尋味。其中有不少蘊理深邃、寓意深刻的佳作,讀之使人受益匪淺。
  
乾隆狀元、詩人書畫家石韞玉(1756-1837)聯雲:
  
        精神到處文章老;
  學問深時意氣平。
  
        此聯意為:精神充實,文章方顯老到; 學問高深,意氣方能平和。聯語見解獨到,哲理深邃,值得玩味。

清代著名書法家、文學家鄭燮(1693-1765)聯雲:
  
        操存正固稱完璞;
  陶鑄含弘若渾金。
  
      「操存」意為操守、志向。「陶鑄」本指燒制瓦器和熔鑄金屬,這裡比喻加強道德品質的修養。「完璞」是完整無缺的璞玉, 「渾金」是未煉的金,這裡喻指人品的完美純樸。聯語表現了作者對高尚人品的嚮往和追求。

清光緒狀元、湖南學政曹鴻勛(1848-1910)所書聯雲:
  
        到眼詩書皆雪亮;
  束身名教自風流。
  
        此聯寫讀書和修身的益處,蘊涵哲理。「雪亮」與「風流」相對,尤妙。聯語作者應是湯金釗(1772-1856),其聯雲:「到眼經書皆雪亮; 束身名教自風流」。
  
         

丁氏故宅也有不少借景抒情,以情取勝之聯作。

道光舉人,清代洋務派首領、書法家左宗棠(1812-1885)聯雲:
  
        晝長梁燕從容語;
  風定瓶花自在香。
  
       聯語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表達了丁氏家族的閑情逸致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令人撫掌叫好。在全國目前惟一保存完好的省級府衙保定直隸總督府,也有「晝長梁燕從容語; 風定觀花自在香」一聯,其書者為曾國藩。
  
乾隆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清楹聯書法家劉墉(1719-1804)所書二副聯雲:
  
        天機道莞閑中契;
  範水模山靜裡商。
  
        此聯寫投合天道、寄情山水的興致,自然活脫,妙語天成,可謂怡情悅性之佳制。
  
       
        魚遊墨沼蘋風暖;
  燕入書林杏雨濃。
  
        此聯寫得飄洒有致,別致有趣。「魚遊墨沼」, 「燕入書林」,頗有浪漫色彩, 「墨沼」、「書林」、「蘋風」、「杏雨」,頗具詩情畫意。
  
       
        掃地焚香得清福;
  粗茶淡飯足平安。
  
        趙之謙此聯表達了崇尚簡樸、知足常樂之意。
  
這些蘊理抒情的楹聯作品,將丁家主人秉承謙遜仁愛、心境平和的處世美德,崇尚陶冶性情、高貴典雅的詩書禮儀,追求清逸閑適、恬淡高雅的生活情調,展現得淋漓盡致。
  

寫真‧用典:

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丁氏故宅楹聯,不乏直言寫真之作。
  
清代書法家李桂馨題聯:
  
        門對朝陽,萬裡霞光來院宇;
  窗迎曙色,一團紫氣映圖書。
  
但更多的楹聯則善於運用典故。諸如:
  
        左壁觀圖,右壁觀史;
  西澗種柳,東澗種松。
  
        乾隆探花,清書法家、文學家王文治(1730-1802)所譔書的這副抱柱聯,亦為蘇州耦園載酒堂大廳所用。上聯「觀圖」、「觀史」,形容擁有很多圖書。《新唐書‧楊綰傳》 :「性沈靖,獨處一室,左右圖史,凝塵滿席,澹如也。」「觀圖」、「觀史」與「種柳」、「種松」相對,情趣無窮。

金石篆刻家馮登府(1783-1842)聯雲:
  
        仲宣胸中,有書萬捲;
  長康家裡,惟畫一廚。
  
        「仲宣」,指「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字仲宣)。在襄陽15年未被重用,鬱鬱不得志,一腔憤懣化為《登樓賦》這一千古?唱。「長康」,指晉大畫家顧愷之(字長康)。《太平廣記》 :「顧愷之曾經將一廚櫃的畫暫時寄放在恆玄家裡,都是他最上品的畫從未面世過的,並貼上封條」。
  
      
乾隆榜眼、清代進士王鳴盛(1722-1797)聯雲:
  
        庭有餘香,榭草鄭蘭竇桂樹;
  家無別況,唐詩晉字漢文章。
  
        上聯用了三個典故。「榭草」既指榭旁之草,又諧音「謝草」,相傳永嘉謝靈運因夢見弟謝惠連,即得「池塘生春草」句,元好問稱詞句是「萬古千秋五字新」,後遂以「謝池草」為懷念弟弟之典。明何景明《除夕和以道懷弟之作》 :

「相憐謝池草,明日又春華」, 「謝池草」亦省作「謝草」,清張廷潞有詩「萊衣愛日春方永,謝草關情夢未安」。「鄭蘭」,春秋鄭穆公其母夢見天使與之蘭,懷孕而生穆公,故名之蘭。鄭穆公的去世,亦與蘭花有關。鄭穆公在位22年,穆公生病了,說蘭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 我是靠著它出生的。於是「刈蘭而卒」。後來蘭姓即是穆公後裔以祖名為姓。「竇桂樹」,五代時燕山的竇禹鈞教子有方,大臣馮道贈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枝老,丹桂五枝芳」。《三字經》也有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下聯「唐詩晉字漢文章」:唐代以詩著稱,晉朝以書法而見長,漢代則以文章(漢賦)而聞名。下聯是說:家中沒有別人給予的賞賜,只有歷代名人的詩文書畫。關於「榭草鄭蘭竇桂樹」的用典,也有人認為是指金陵名人謝蓀繪的花草、江南名家鄭板橋畫的蘭花、諸城才子竇光鼐繪的桂花樹。這副讓人一覽難忘的經典廳堂聯,通常寫作:「室有餘香,謝草鄭蘭竇桂樹; 家無長物,唐詩晉字漢文章」。
  

集句‧摘句:

在丁氏故宅30餘副楹聯中,集句與摘句聯約佔三分之一。其中集句聯尤多,經筆者考証,至少有9副乃集句而成。
  
       
        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
  非精墨佳筆,未嘗輒書。

        清書畫篆刻家吳熙載(1799-1870)所書此聯,見於梁同書集《舊唐書》句楹帖。上聯集自《舊唐書‧楊炯傳》 :「李嶠、崔融、薛稷、宋之問之文,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 「良金美玉」比喻文章十分完美,也比喻人道德品質極好。下聯集自《舊唐書‧裴行儉傳》 :「(裴)行儉嘗謂人曰:`褚遂良非精筆佳墨,未嘗輒書,不擇筆墨而妍捷者,唯餘及虞世南耳。
  
       
        清規雅裁,兼擅其美;
  賞心樂事,所寄伊人。
  
         這是光緒探花馮文蔚(1841-1896)集《梁書》句聯,上下聯分別見《梁書捲十五‧列傳第九》、《梁書捲五十‧列傳第四十四》。
  
               
       微雨新晴,六合清朗;
    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清書法篆刻家黃士陵(1849-1908)此聯自西晉文學家潘嶽《閑居賦》和南朝梁文學家丘遲《與陳伯之書》中擷句集成。「新晴」,剛放晴的天氣。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這副集句聯的作者是清末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則徐(1785-1850)。上下聯分別集自《老子》第四十八章和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學」、「道」,分別指禮樂之學、自然之道。老子把「為學」與「為道」看作是完全對立的。他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日益」、「日損」,分別指情欲文飾,日以益多和日以消損。聯語富有豐富的哲理和深刻的辯證法。
  
       
        西山朝來,致有爽氣;
  太華夜碧,人聞清鐘。
  
        丁氏故宅此聯由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金石學家翁方綱(1773-1818)書寫。上聯集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 「爽氣」,指明朗開豁的自然景象。下聯集自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高古》,意為:你佇立在碧玉似的華山之巔,傾聽著悠悠的鐘聲。據我所知,石韞玉(1756-1837)題江蘇吳縣還元閣聯,其聯文與此完全一致。西山:即西洞庭山,在太湖中; 太華:指西嶽華山。
  
       
        延華駐彩,怡神養性;
  陳書綴捲,置酒弦琴。

  這是清代萊陽「一家三進士」中王踣又父,翰林院編修王蘭升的作品。
梁‧王筠《與東陽盛法師書》有句「且耳長真已過項,齒剛曾不先落,延華駐怡神輔性。」顏延之《陶徵士誄》有句:「晨煙暮靄,春煦秋陰,陳書綴捲,置酒弦琴。」此聯乃作者從上述句中集來。
  
       
         嵐陽雲樹伊川月;
  靈運詩篇逸少書。
  
        這是乾隆年間進士,著名書法家鐵保(1752-1824)集唐人詩句聯。上聯見白居易《酬別周從事二首》 :「嵩陽雲樹伊川月,已校歸遲四五年。」下聯見鄭畋《酬隱舍人寄紅燭》 :「今來並得三般事,靈運詩篇逸少書。」「靈運詩篇」,晉宋之際的著名詩人謝靈運的詩歌。「逸少書」,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字逸少)的書法。
  
   
        日有所思,經史如詔;
  久於其道,金石為開。

  這是嘉慶舉人,清學者書法家包世臣(1775-1855)所書集《繹山碑》字聯。據清人梁章?、梁恭辰《楹聯叢話全編》 :「《繹山碑》原石已不可考,今所傳本,乃五代鄭文寶重刻。而典型具在,殊可臨摹。近有集碑字為聯雲:`追古思今。道在作者; 登高望遠,時複樂之。『`為樂及時,令德無極; 去古不遠,直道在斯。『`日有所思,經史如詔; 久於其道,金石為開。『`山澤高下理所著; 金石刻作臣能為。『」此聯告誡人們只要做到持之以恆,必定會獲得好的成績。
  
       
        且與少年飲美酒;
  更窺上古開奇書。
  
        這是出自「揚州八怪」之一、清書法家金農(1687-1763)之手的一副集句抑或半集句聯。上聯為高適《邯鄲少年行》中詩句, 原句為「且與少年飲美酒,往來射獵西山頭。」下聯集自何處不詳,也可能是作者自對。還有兩副聯語平仄未拘,疑似集句,但尚未查到出處,錄以備考:
  
       
        事詞不朽,丹黃仙篆;
  亭石翔掩,江天歲華。
  
        丹黃,舊時點校書籍,用朱筆書寫,遇誤字用雌黃塗抹,合稱「丹黃」或「朱黃」。丹黃仙篆,可參見道教名詞「丹簡墨篆」。《雲芨七簽》捲七:「丹簡者,乃朱漆之簡,明火主陽也。墨篆者,以墨書文,明水主陰也。人學長生,遵之不死。故名丹簡墨篆。」
此聯出自被譽為「書聯聖手」的清詩人、書法家何紹基(1799-1873)之手。
  
       
        抱德推恩,含氣化物;
  長生久視,美意延年。

  道光舉人、清書法家楊沂孫(1813-1881)此聯,強調「抱德推恩」,祝福「美意延年」,也不同凡響。
  

下列幾副聯語,則為摘句聯:
         
        綠紛楊柳湘帘細;
  紅壓櫻桃斗帳低。
  
        此聯摘自元人張憲七律《良宵》,書者為道光進士、書法家陳介棋(1813-1884)。
  
       
        陽春已歸鳥語樂;
  溪水不動魚行遲。
  
        此聯乃從宋代王安石《太白嶺》詩中摘句:「陽春已歸鳥語樂,溪水不斷魚行遲。」易「不斷」為「不動」。 書者是清篆刻家、書法家趙之謙(1829-1884)。
  
       
        客去茶香留舌本;
  睡餘書味在胸中。
  
 清代金石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1743-1805)所書此聯,摘自宋代陸遊《晚興》詩:「客散茶甘留舌本,睡餘書味在胸中」,只是將「客散茶甘」易作「客去茶香」。一說此為吳熙載集陸遊句自題聯。聯語表現了書畫家恬淡閑適的情懷。
  
綜觀丁氏故宅楹聯,內容豐富多彩,書法、雕刻各領風騷,令人賞心悅目。這些聯墨瑰寶為丁氏故宅增添了非凡的文化神韻,營造了濃郁的文化氛圍。既是丁氏故宅裝飾上的一大特色,又是其豐厚文化底蘊的體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